当前位置: 首页  媒体聚焦

【合肥日报】 矢志创新,合肥“十四五”这样做

时间:2021-01-18来源:合工大智能院

百舸争流千帆竞,敢立潮头破浪行。

翻开浩瀚的历史画卷,时光给“十三五”时期的合肥科技创新勾勒出浓墨重彩的一笔:

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成功构建,我国首次实现“量子计算优越性”;诸多“合肥造”护航“天问一号”探测器奔向火星,伴随嫦娥五号“揽月归来”;“托珠单抗”免疫治疗方案屡献奇招,助力全球战“疫”……

一项项重大创新成果破茧而出,印证着合肥不辱使命的责任和担当。亮丽成绩背后,是这座城市多年来的历史脉动,创新早已成为合肥最坚定的发展理念,最鲜明的城市气质。

时序更迭,初心不改。征途漫漫,惟有奋斗!

站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合肥奋楫扬帆、锚定目标再出发,矢志不渝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勇当科技创新的开路先锋,建设全球科创新枢纽,到二〇三五年奋力成为全面塑造创新驱动发展新优势的全国示范城市。

“搭台”抢占创新制高点

“这款四驱四转向移动机器人底盘上应用的伺服电机驱动器、控制系统与惯性导航系统,是我们自主开发的,主要性能指标优于国外同类产品,在价格上比国外产品有优势。”

甄圣超,合肥工业大学机械学院副教授,也是安徽合动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他口中所说的,是一款为上海一家汽车设计公司量身定制的机器人产品,具有承载力强、运动精度高、越野性能好的特点,应用前景广泛。

成立于2015年的合动智能,是合肥工业大学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通过科技成果转化培育的一家高科技企业,它的成长,离不开合肥这片创新“沃土”的滋养。

公司入驻合工大智能院第二年,不仅获得100万元项目经费资助,还依托合工大智能院引进了两名博士,校、院、企科研团队携手开发了4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产品。2019年,合动智能获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驶上发展快车道。

合动智能只是合工大智能院科技成果转化的缩影。作为我市智能制造技术创新策源地,合工大智能院近5年来硕果累累,围绕高端装备制造、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新材料等重点产业集群,打造了18个科技研发与成果转化服务平台,投入近1.5亿元,启动了260余个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项目。培育引入科技企业91家,其中由合肥工业大学科技成果直接落地转化46家,11家企业获国家高企认定。

搭建平台,抢占创新制高点。当前,合肥与大院大所共建合作平台26个,安徽创新馆建成使用,全市各类科研机构、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载体星罗棋布,为原始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源头活水”。

面向“十四五”,构建高能级创新平台。支持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人工智能、能源、大健康、环境科学等重大综合研究平台以及未来技术创新研究院建设,支持筹建合肥科学岛基础学科研究中心,支持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合肥中心、中国脑计划合肥中心等重点创新平台建设,提升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深化与大院大所大学合作,提升已有协同创新平台整体效能,力争建设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达50个。同时,打造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依托安徽创新馆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基地,加快培育形成千亿级科技大市场。

推动科企走向“顶天立地

2017年年底,“90后”段章领成立了合肥合工安驰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在一系列扶持政策之下,公司日渐发展壮大。2020年,公司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但仍然“圆满收官”:与世界500强取得合作,“全自动大块识别系统设备”订单成功通过验收;与其他企业合作,“矿井机车无人驾驶系统项目”继续推进……

去年,在合肥,与安驰智能一样收获满满的还有许许多多的创新企业。

“十三五”期间,我市着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建立健全“科技型中小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高成长企业”梯队培育机制,推动科技企业由“铺天盖地”走向“顶天立地”,全市平均每天净增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由“十三五”初的0.8户提高到“十三五”末的2.2户。同时,加快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组建首批10家合肥市技术创新中心,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全市专利、技术合同交易等指标中企业占比已达七成以上。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是推动创新创造的生力军。面向“十四五”,合肥将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发挥大企业引领支撑作用,支持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成长为创新重要发源地,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支持领军企业组建体系化、任务型的创新联合体,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加快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完善科技型企业梯度培育链条,力争高新技术企业超过8000户,涌现更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ROKY5-FSl2S4r7mNPRcHO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