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媒体聚焦

【安徽日报】安徽竞速万亿级“具身智能”赛道

时间:2025-03-31来源:合工大智能院

从政策红利到资本热潮——

安徽竞速万亿级“具身智能”赛道

具身智能是人工智能从虚拟世界向现实世界深度渗透的关键方向。作为具身智能最典型的应用场景,人形机器人产业更是当下共识度最高的一条新的万亿级产业新赛道。

近年来,安徽省凭借政策前瞻性、科研资源密集度和产业链基础,正在抢滩具身智能新赛道,打造具有影响力的人形机器人产业集群。目前,已集聚人形机器人产业链企业约40家,有望在万亿级人形机器人赛道中占据先机,成为全球“具身智能”产业的重要一极。



“启江二号”人形机器人手倒橙汁

政策红利激活产业生态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自“具身智能”和“智能机器人”被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及,有关人工智能的热点也是一波接一波。而早在2024世界制造业大会上,安徽展出的“启江二号”“田螺一号”等人形机器人,已成为众多逛展市民心目中的“科技顶流”。

在合工大智能院机器人公共创新服务平台的测试场,身高165厘米的人形机器人“田螺1号”正演绎科技与产业的交响。这款由合肥中科深谷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科深谷”)研发的人形机器人全身拥有36个自由度,圆润的白色机身由五自由度的机械手臂、五自由度的机械腿和三自由度的腰部组成,可支持其应用于行政办公、居家服务、医疗护理及教育娱乐领域,真正将中国民间传说中“田螺姑娘”的灵巧赋予了科技实体。

“我们公司原先主要是做各种工业机器人所需要的驱动和控制系统产品,正是这个优势让我们在人形机器人赛道能够抢先一步。”中科深谷相关负责人介绍,在探索人形机器人伺服驱动系统和实时仿真控制系统过程中,中科深谷依托2024年度安徽省科技厅重大攻坚计划“人形机器人—敏捷小脑”项目,以及“人机协作机器人”安徽省重点实验室,自主创新研发的核心产品“智能机器人敏捷小脑”(CSPACE)已成为国内“实时仿真控制系统”领域一线品牌,所展出的各种人形机器人背后离不开这个“数字小脑”。

近年来,安徽通过对未来产业的政策布局,为实现具身智能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的产业基础,引进了智象未来、踏歌智行等一批产业重大项目,科大讯飞、中科深谷、埃夫特等细分赛道的领军企业加快涌现,全省智能机器人产业规模和企业数量已稳居全国第一方阵。

2023年,《安徽省通用人工智能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首次将具身智能纳入重点发展方向。在具身智能领域取得初步成果后,安徽便对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方向搭建了清晰的战略框架。《安徽省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7年)》提出“23456”发展目标,即打造合肥、芜湖两大产业先导区,建设三大创新平台,开发四类整机、五类核心部件,并聚焦六大应用场景。

这一政策体系不仅明确了技术攻关方向,还通过“创新平台+产业基金+孵化基地”的协同模式,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在政策红利的加持下,合肥依托中国科大、江淮前沿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等科研资源,聚焦人形机器人“大脑—小脑—肢体”全链条技术研发;芜湖则发挥汽车制造优势,围绕埃夫特、酷哇等龙头企业打造零部件配套集群;“双核驱动”的格局在安徽逐渐清晰。

多款人形机器人加快“孕育”

在启智(芜湖)智能机器人有限公司调试车间,一款轮式人形机器人正在进行实地训练,全程姿态自然、移动稳定,步速最高可达每小时3公里。

据了解,该款人形机器人名为“yobot”,身高约1.75米、体重约75公斤,由启智(芜湖)智能机器人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目前可以在汽车总装物流环节进行简单抓取、摆放、搬运作业,还会双手舞龙。

测试员赵鑫告诉记者,通用的底座、智驱的人形,后期嵌入DeepSeek、讯飞星火大模型等人工智能技术,可满足人机互动,实现更多场景应用。通过正在开发的智能机器人通用技术底座,用户不仅可以开发出丰富的先进机器人功能,还可以通过植入自定义的算法和模型,为机器人解锁全新技能,使得机器人变得越来越“聪明”,有望成为普通人的得力助手。



例如,2025年,中科深谷的“先锋1号”双臂移动机器人底盘接入了DeepSeek系统,能够通过中文指令进行操作。它的高负载双臂可以轻松搬运重物,甚至能够将老人从床上移动到轮椅,在家庭照护、智慧养老等场景中展现了巨大的应用潜力。这些人形机器人以及多种场景的专用机型,均展现出安徽省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具有一定的发展基础和技术积累。

人形机器人是人工智能技术的集成体现,也是未来产业的重要赛道之一,引领着当前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新潮流。省工信厅数据显示,目前,安徽涉及人形机器人高校院所研发核心团队有13个,产业链关联企业约40家,已形成整机产品8个。其中,本体研发制造企业及院所10家、“大小脑”及关键零部件企业30家。

在政策支持下,安徽人形机器人技术攻关取得显著进展,推出了“启江一号”“启江二号”等多款代表性人形机器人。其中,“启江一号”身高1.7米、体重55公斤,配备36个自由度,具备复杂环境下的自主运作能力;“启江二号”则进一步升级至38个自由度,搭载多模态视觉传感器和高精度惯性测量单元,运动控制与感知能力显著提升。

当下,机器人产业发展已经进入智能化加速演进、应用加速拓展、生态加速开放的新阶段。人形机器人更多走进产线还需要时间沉淀,而真正走进人们的生活,还需要更高的精确度和安全性。

省工信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大力实施《安徽省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7年)》,全力推动在汽车制造、导览服务、教育陪伴等场景率先开展典型示范应用。在整机研发上,支持聆动通用、江淮中心、中科深谷等产品迭代升级,支持启智等企业新整机产品研发;在关键技术攻关上,推动多类型机器人“大脑”模型、通用智能机器人技术底座等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和成果转化,加快推动我省工业机器人零部件企业布局人形机器人,补齐我省关键零部件领域短板。

资本市场与企业突破双向奔赴

在位于合肥包河区的零次方机器人研发中心,研发人员正在对一款人形机器人进行性能测试,作为企业自主研制的首款低功耗、高性能通用型安全人形机器人,它不仅可以完成拳击、叠衣服等多种复杂动作,还能顺利通过楼梯、斜坡等复杂地形,展现出较强的运动能力。

今年1月,合肥零次方机器人有限公司已完成数千万元融资,并拿下千万元级别的订单,进入量产阶段。这个打上了“00后”“清华大学”“人工智能专业”等标签的公司,一度成为安徽开年最火热的“新星”。据该公司创始人闵宇恒透露,今年计划量产200台人形机器人。

如果说过去的工业机器人只是简单的机械臂,那么现在的人形机器人则是与人工智能、大模型等相关技术相结合,能够实现感知、推理,甚至自主决策。在业内人士看来,未来的智能机器人会像汽车一样,作为一种大宗消费品,作为办公助理、家庭保姆等逐步进入我们的生活,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和水平。

今年以来,人形机器人研发进度不断提速,产业投资机会持续受到投资者关注。相关分析人士认为,2025年人形机器人行业处于爆发式增长的元年,来自主机厂的量产推进、新品发布、大模型更新等催化不断,产业链积极推进零部件性能升级和成本降低,人形机器人产业化发展将显著提速。越来越多像合肥零次方机器人有限公司一样的人形机器人相关产业链上企业得到大额投资。

在政策赋能和企业创新驱动下,地方政府产业基金也踊跃设立,资本加速涌入人形机器人相关产业链。《合肥市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6年)》明确提出,建立总规模超50亿元的专项基金。同时,安徽省将设立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人形机器人子基金,首期规模不低于5亿元。聚焦我省在传感器、伺服电机、驱动器等方面缺失环节,发挥智能机器人子基金以投带引作用,加强“双招双引”。

在即将召开的2025中国(合肥)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大会上,计划设立100亿元未来产业基金,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合作,加速技术转化与商业化应用。据了解,大会共有12家企业约20件展品在现场展示,涵盖5款不同型号的人形机器人、智送一体咖啡机器人、弹钢琴机器人、按摩理疗智能机器人、文旅四足机器人、智能心理筛查机器人、多模态交互机器人表情头、灵巧手等多款产品。

政府和社会对于智能机器人的高度关注,反映了安徽拥抱新技术、拥抱未来的热情。一个接一个的创新成果和项目落地,增强了企业对于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的信心,也为安徽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若能在相关技术攻关上持续突破,安徽有望在万亿级人形机器人赛道中树立新标杆。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UReJEYR_CZZywglbU41dg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