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安徽有个合工大智能院
中科大有个先研院,合工大有个智能院。
合肥工业大学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合工大智能院)系教育部、工信部、安徽省支持,合肥市政府与合肥工业大学联袂探路,引领安徽自主创新的主引擎之一。
4大科技创新服务平台、19个研发与转化服务机构、62家高科技企业,申报知识产权92项,为超过300家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培养近1500名“双导师制”研究生,争取并已投入超过1亿元研发资金……自2014年4月成立以来,合工大智能院取得累累硕果。
“‘创新’是合工大智能院的名片,我们将继续深化产学研用合作,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促进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合肥工业大学副校长、合工大智能院院长刘志峰说。
智力支撑,自主创新大作为
合工大智能院位于包河区滨湖卓越城地块,总体规划用地面积约1133.1亩,总建筑面积约90万平方米,分别规划建设研发中心、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研究及检测中心、研究生及高端人才培养基地、研发中试基地、制造业创新中心五大功能区。7月28日,作为先期启动项目,智能院研发中心正式开工建设。
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科技创新最重要、最核心、最根本的是人才问题。只有拥有一流的创新人才,才能产生一流的创新成果,才能实现内涵式发展。
“要实现内涵式发展,研究院必须集聚一批高端人才、一流团队。”刘志峰告诉人民网安徽频道,依托合肥工业大学,合工大智能院正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注重构建自主性引人机制和人才发展激励机制,如努力探索高端人才“双聘制”,让高精尖人才编制在高校、科研院所,科研生产在研究院、在企业。
8月10日,合工大智能院与中国工程院沈昌祥院士在北京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共建合肥工业大学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院士工作站,旨在突破新能源汽车、智能工厂等系统网络安全防护体系关键技术难题,引进院士及其创新团队的技术成果在安徽进行转化和产业化,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同时推动合肥工业大学相关学科、科研能力、学术水平的提升,助推合肥工业大学“双一流”建设。
据悉,合工大智能院已引进60多个研发和产业化团队,一批国内外智能制造高端人才先后被吸纳进来,围绕重点产业卡脖子技术难题开展技术研发、二次开发和技术转移转化。
平台推动,创新活力大迸发
在研究院里,合工大智能院参展展品乘用车铸造铝合金底架和轮毂电机驱动轻量化电动乘用车颇受关注。合工大智能院相关负责人龚瑞介绍,轻量化电动乘用车创新性地采用精密铸造、一体化底盘设计和轮毂驱动等一系列新技术,在保证车辆安全性、可靠耐久等性能前提下,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乘员舱+铸造铝合金底架”的车身结构,仅采用粘接、铆接和螺栓连接组合而成,取消了冲压、焊接、电泳等传统工艺,整车降重约200千克,最高时速150公里,续航里程450公里,可以节省装备投资80%以上。实现了绿色出行、节能环保和性价比的有效结合。
“平台吸引人才、人才革新技术、培育创新企业、带动产业发展、反哺平台建设,着力构建从源头供给到转化服务再到产业培育的创新链条。”刘志峰介绍,合工大智能院坚持以平台建设为中心,目前已组建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研究及检测中心、数字化精密铸造制造业创新中心等4大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努力促进“产、学、研、检、服”产业链各环节,高校院所、企业、组织、创客等各类创新主体协作融通创新,成为汇聚人才队伍、攻克核心技术、提升产品性能、推动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
据悉,由合工大智能院牵头筹建的“安徽省数字化精密铸造制造业创新中心”于2017年10月25日获批组建,成为安徽省首批制造业创新中心之一。获批以来,创新中心采用“公司+联盟”的发展模式,启动“三院”(工业产品正向设计研究院、先进制造工艺研究院、高端装备研究院)、“两基地”(精铸件试制基地、智能装备试制基地)、“两平台”(检验检测服务平台及人才培训与标准服务平台)的规划与筹建工作,不断完善制造业创新中心各项管理与运行机制,促进数字化精密铸造产业的持续、创新发展,更好地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产学研用,科技成果转化结硕果
针对新能源汽车维修服务“痛点”,合肥禄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正依托合工大智能院,攻关新能源汽车故障远程智能管理系统。该公司总经理王国君介绍,新能源汽车装载该系统后,通过车载智能诊断终端,可以做到有问题直接呼叫后台,上传数据至服务平台,第一时间进行故障预判。维修人员带上便携智能诊断仪,即可前往解决,并将相关结果上传服务器,经大数据中心汇总。这家公司今年获得了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合肥禄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专注于新能源汽车整车控制系统及新能源汽车车载设备研发和产业化,入驻智能院一年多时间,公司依托合肥工业大学科研团队,开发出整车控制器、智能低压配电盒等5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拳头产品,申报知识产权近20项,产品受到国内多家新能源整车制造企业的青睐。今年,公司获得了合工大智能院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重点项目80万元经费资助。
有了人才团队、科技成果以及产业化项目研发启动资金的支持,在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优惠政策的东风下,合肥禄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正朝着安全驾驶和新能源汽车售后维修领域具有核心价值的龙头企业迈进。
过去的产学研用合作多是以科研人员自发、零散的横向科研项目为载体,针对性强,但不长久。双方以技术开发、技术咨询合同为纽带,合同完成了,合作也就告一段落。
如何强化科研人员同企业家对接?“引导拥有成熟技术成果、稳定研发队伍和明晰科研计划的科研团队与有接纳新技术能力和扩大生产需求的企业有效结合,共同创办高科技企业。”刘志峰介绍,合工大智能院通过探索“共生”式合作模式来孵化高科技企业,让产学研用各方相互支撑、目标一致、利益共享。
目前合工大智能院已通过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孵化高科技企业62家。刘志峰介绍,智能院不仅提供源源不断的技术和人才支持,还在资本对接、项目扶持、产品与技术推介等多方面,为孵化企业扶上马、送一程。力争打造一流的新型产业研究院,成为智能制造产业发展新动力、具有国际影响的智能制造成果转化基地和产业孵化基地,创建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智能院就像一个支点,撬动江淮创新崛起。
原文链接:http://ah.people.com.cn/n2/2018/0821/c358266-319597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