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日报】合工大智能院:种好成果转化“试验田”
(安徽日报记者 桂运安)“别小看这款伺服电机驱动器,它的性能可以与国外同类产品相媲美,价格则降低了一半。”日前,在合工大智能院孵化的合动智能公司展示室,总经理甄圣超指着一款只有手掌心大小的伺服电机驱动器介绍,伺服电机驱动器是机器人的核心部件,他们的产品将逐步取代进口产品。
朝气蓬勃的合动智能,只是合工大智能院孵化的62家高科技公司之一。作为新型研发机构,合工大智能院围绕“提升智能制造产业竞争优势”这一主线,种好科技成果转化“试验田”,主攻高端智能装备、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七大领域,推动了一系列新型产业的发展。
瞄准智能制造抢占发展先机
在合工大智能院一楼展厅,一个巨大的古瓷瓶特别引人注目。“其实,我们不是要展示古瓷瓶,而是展示保护古瓷瓶的智能装置。 ”合工大智能院工作人员龚瑞笑言,文物保护产业在我省尚属空白,他们与孵化企业安徽中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打造的全国首个文物预防性保护微环境智能系统,已经走进故宫博物院等文物保护单位。目前,安徽中博已经自主研发、生产了多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物保护微环境智能系统,相关产品受到全国30多家博物馆青睐。公司正在与比利时一家全球博物馆展柜生产企业合作,不久的将来,合肥造的文物保护“神器”或将远销海外。
5月27日,首届世界制造业大会在合肥举行,合工大智能院参展的两款产品备受关注,这两款产品分别是:乘用车铸造铝合金底架和轮毂电机驱动轻量化电动乘用车。
车辆工程是合工大的传统优势专业,汽车轻量化则代表了未来汽车行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 “轻量化电动乘用车创新性地采用精密铸造、一体化底盘设计和轮毂驱动等一系列新技术,在保证车辆安全性、可靠耐久等性能前提下,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乘员舱+铸造铝合金底架’的车身结构,仅采用粘接、铆接和螺栓连接组合而成,取消了冲压、焊接、电泳等传统工艺,整车降重约200千克,最高时速150公里,续航里程450公里,可以节省装备投资80%以上。 ”合工大精密铸造技术专家刘继广介绍,目前,合工大智能院正在全力推进这款产品的产业化进程。
智能制造是培育先进制造业的新动力,是抢占未来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战略选择。 “我们将瞄准智能制造领域,打造一流的新型研发机构。 ”合工大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院长刘志峰表示,作为新型研发机构,他们将主攻高端智能装备、新材料及其制备工艺、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装备及技术等七大领域,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智能制造成果转化孵化及研发基地。
汇聚创新要素 提供智力支撑
“前段时间,我们刚刚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对这一来之不易的“荣誉”,合肥禄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国君坦言,多亏了合工大智能院的智力支撑。禄正新能源主要攻关新能源汽车故障远程智能管理系统,入驻合工大智能院后,不仅得到80万元项目经费资助,还依托合工大科研团队开发了整车控制器、智能低压配电盒等5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拳头产品。
“对于入驻企业来说,我们不仅提供源源不断的技术和人才支持,还在资本对接、项目扶持、产品与技术推介等多方面为企业提供帮助。 ”刘志峰表示。
懂技术的缺乏市场经验,懂市场的不了解技术,这是科技成果难以转化的症结之一。 “过去的产学研用合作多是以科研人员自发、零散的横向科研项目为载体,针对性强,但不长久。双方以技术开发、技术咨询合同为纽带,合同完成了,合作也基本上就告一段落。 ”刘志峰说,随着合工大智能院等一批新型研发机构的诞生,可以将成果、技术、人才、资本等各种创新要素有效汇聚起来,发挥创新合力。
如何强化科研人员同企业家对接?“引导拥有成熟技术成果、稳定研发队伍和明晰科研计划的科研团队与有接纳新技术能力和扩大生产需求的企业有效结合,共同创办高科技企业。”刘志峰介绍,合工大智能院通过探索“共生”式合作模式来孵化高科技企业,让产学研用各方相互支撑、目标一致、利益共享。目前,合工大智能院已建立研发与转化服务机构19个,争取并投入研发资金超过1亿元;引进60多个研发和产业化团队,一批国内外智能制造高端人才围绕重点产业卡脖子技术难题开展技术研发、二次开发和技术转移转化,成功孵化高科技企业62家。
做好平台建设 构建创新链条
8月10日,合工大智能院与中国工程院沈昌祥院士在北京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共建合工大智能院院士工作站,旨在突破新能源汽车、智能工厂等系统网络安全防护体系关键技术难题,引进院士及其创新团队的技术成果在安徽进行转化和产业化,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同时推动合工大相关学科、科研能力、学术水平的提升,助推合工大“双一流”建设。
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科技创新最重要、最核心、最根本的是人才问题。“要实现内涵式发展,必须集聚一批高端人才、一流团队。 ”刘志峰告诉记者,合工大智能院正在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注重构建自主性引人机制和人才发展激励机制,比如努力探索高端人才 “双聘制”,让高精尖人才编制在高校、科研院所,科研生产在企业等。
“平台吸引人才、人才革新技术、培育创新企业、带动产业发展、反哺平台建设,着力构建从源头供给到转化服务再到产业培育的创新链条。 ”刘志峰介绍,合工大智能院坚持以平台建设为中心,目前已组建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研究及检测中心、数字化精密铸造制造业创新中心等4大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努力促进“产、学、研、检、服”产业链各环节,高校院所、企业、组织、创客等各类创新主体协作融通创新,成为汇聚人才队伍、攻克核心技术、提升产品性能、推动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
“我们在首届世界制造业大会上展示的两款产品,将通过数字化精密铸造制造业创新中心实现量产。 ”刘志峰透露,由合工大智能院牵头筹建的“安徽省数字化精密铸造制造业创新中心”是我省首批制造业创新中心之一,自2017年获批以来,创新中心采用“公司+联盟”的发展模式,不断完善制造业创新中心各项管理与运行机制,推动了数字化精密铸造产业的持续、创新发展。
原文链接:http://epaper.anhuinews.com/html/ahrb/20180828/article_3689934.shtml